卡农钢琴谱_钢琴块2

钢琴谱相关内容:卡农

卡农钢琴谱_钢琴块2

卡农钢琴谱_钢琴块2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一个神圣的意境。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复调音乐。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

  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卡农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

  帕赫贝尔(Johann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CanonandGigueinD),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Canon),作品编号:T。337。通常人们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Pachelbel'sCanon)。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ontheKanonbyPachelbel》,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1987年,吉他天皇NicolasAngeles演绎的现代版本轰动一时。1992年,大竖琴家Mask和长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周年仪式会上演奏了极其优雅的《卡农》新版,甚受推崇。其他还有童声版、饶舌版、佛拉门戈版、爵士版等各种《卡农》。

  随着时间的发展,卡农产生了各种版本,如小提琴独奏版、弦乐四重奏版、钢琴独奏版、钢琴四手联弹版、竖琴独奏版、长笛协奏版、铜管合奏版、陶笛独奏版、吉他独奏版、美声无伴奏合唱版等诸多版本。

  常以弦乐四重奏的形式表演。

  约翰帕赫贝尔的《卡农》中,分四个声部,来回一共八个音符,却变化莫测,受人们喜爱。现在广为人知的是CanoninC和CanoninD。

  巴哈贝尔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风琴师克尔的学生和助手。1677年至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于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1681年,巴哈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Gabler)为妻;1683年,巴巴拉和他们唯一的孩子死于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离开了艾尔特,巴哈贝尔来到伍腾堡宫廷,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巴哈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巴哈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1706年,约翰巴哈贝尔去世,享年52岁。

  所以巴哈贝尔从未去过英国,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Gabler)是德国人,死前不但已经嫁给了巴哈贝尔并且还生了孩子。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简谱大全网的观点和立场。
简谱大全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热门信息